备战201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问题精选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4-27 23:38:00

一、《孔子语录》

备战201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问题精选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耻下问2.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学习态度: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3.理解语句: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鱼我所欲也》

1.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答: 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证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

典故:(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3.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答: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穷乏者得我。

4.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5.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

6.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答: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7.《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

答:贫贱不能移或第二句。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示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

10.请说说画线句子中的是心具体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或直接摘录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问答题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二)思考、应用。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3.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答: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死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意思对即可)

4.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

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

四、《曹刿论战》(2005年)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2.曹刿认为弱国怎样才能战胜强国?

答: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抓准战机,后发制人3.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答: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4.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把你的理由说出来。

无论同意与否,都要说出理据5.出自本文的成语是哪一个?请用它的现代常用义写一句话。

答:一鼓作气。造句略。

6.曹刿这个人物,无论是在战前,还是战中与战后,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原文,就他性格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有爱国心与责任感。在敌国入侵时,立即请见,参与肉食者所谋之事,并主动请战。

②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把取信于民作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见卓识,其见解高于肉食者。

③有较高的说话技巧。对乡人,是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对国君,是启发诱导,以理服人。

④非常谨慎、稳重。战斗中仔细察看,洞悉了敌方败退的真相,方下令追击。

⑤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抓住战机,战后阐述了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

查看更多
【备战201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问题精选】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s://m.zidianwang.com/yuwen_vydqyoqoirgk/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推荐
热门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