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反弹”不等于创新──就《〈游褒禅山记〉不堪作教学范文》质疑

知识扩展   更新时间:2024-04-27 23:32:27

一疑:“《游褒禅山记》不堪作教学范文

“琵琶反弹”不等于创新──就《〈游褒禅山记〉不堪作教学范文》质疑

”之说可否成立。

傅先生文题语出惊人:《游褒禅山记》不堪作教学范文。惊人之余,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的漏洞。因为我们知道任何一篇入选的文章,都会有它于教学的或利或弊,并不是所选文章都得是范文。都那么“范”,不把人教死学死才怪。王文入选教材,未必是因为它尽善尽美,更没有谁规定要拿它做范文。除非教师自己一厢情愿偏偏要去范它不可。

任何的材料到了教师手里,都该有灵动的多样化的解读、品悟方式。再好的文字,如果我们僵死地去教,就是糟蹋,糟蹋写者,糟蹋读者(课堂读者当然是学生),也糟蹋自己。也许,关键还不在文本身,要反思的是我们教者。很怕那种把什么都归咎外因的批判,与其说语文课堂需要好文章,不如说我们更需要一种合理的执教观念呢。而作者这一说,正好暴露了老师们自己的弱点,即久存于骨子里的教法、观念的可怕,总以为教课是拿范本规范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倒还喜欢上了这荆公的随意而作、随心而感的小文,全不必要求学生都赞美它,欣赏也罢,鄙薄也罢,只要是学生诵读吟咏之后的真感触,有什么不可以一发!

作者不是引用了一段古人读书的议论吗:善于学者云,读古书古文有三诀:第一步“以古为敌:……逐渐寻他缝隙,一有缝隙即便攻入,……读书方能入理。”第二步“以古为友:……把古人当如良友,相互切磋。”第三步“以古为徒:不妨把他人的书,拿来批阅……批评越多,知识自然越高,……”此实为读书有得的正确方法。

其实这岂止是读书的好法子,更是教书的秘诀呢。一篇古文拿来给今人诵读,一百个人可以有一百中感触,一百种体会,一百个评价,可以在认同中共鸣,可以在质疑中驳诘,可以在迁移中联想。为什么非要“范”它“尊”它个贼死?

这正如许多人抨击教参、抨击教学模式一样,其实错哪在教参、模式本身,错在人自己要拿它做枷锁套了自己,套得动弹不得不能自拔还迁怒他人,真正的岂有此理。

二疑:写者以纠缠“花”、“华”为口实,妄下断言,是否地道。

读古文,有时候要字斟句酌,慢嚼细咽,有时候却未必要执拗于咬文嚼字。中学文言课文的教学,最忌讳带着学生去考古。想把篇章里的字词查证殆尽,无异于自讨苦吃。我读王文的感觉就是,没有必要把气力花在“花”、“华”的考证上。作者无非是以华山字音的可能误读,发“不深思慎取”而随的感叹而已。作者游的是华山洞,对其名目有疑有感,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写者却偏要以此讨伐荆公,说什么“王安石一见不知何时刻碑的‘花山’二字残文,尚不知其在文中何所取义,当即以酷吏武断、不容商量的口气宣判”云云,我看这帽子是扣大了,荆公泉下有知,也必愤然鄙弃,不屑与辩。相反,我倒是觉得这“华花”之言,从细微处留下了荆公善于细思慎辨的明证呢。再说,如果因为“花华”之争为排开作品的理由,那么又有多少清晰纯粹如今文一般明白如话的文言文供选择呢?我觉得,文言文教学,要我们更加用心地区分哪些是枝末,哪些是关节,我们吟诵涵泳它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接近它的价值究竟有多少,有了这些底,取舍详略就在自己了。

三疑:写者把“说理牵强,以失败之游作训人资本”作为否决王文的实证,是否合理。

首先,王文所发感慨,全在一个“悔”字。既是“悔”,则说明当时自己是想深入的,但友人以“不出,火且尽”为由欲退出,自己虽有游兴,却经不起懈怠理由的侵扰,“随”之而出。“悔”的不是没有尽兴游玩,也不是没有看到更险远的景观,而是不能坚持自己的意愿,轻易尾随他人,为此行留下遗憾。由此,作者才更加深彻地感悟:“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样基于具体事由而发出的真切感叹,竟然被强加于“闪烁其辞”、“非悔恨自己”、“其悔不诚始终不肯认错之意,溢于言表”的断言。依我看,王安石并没有借文训人之意,读文者也大可不必自作卑怯状等他训斥。

其次,“失败之游”为什么不可以入文?为什么不可以借失败的游历发人生感触?难道给人启迪震撼的理,都得放到成功经历中才能使人驯服?没有谁可以成为永恒不变的真理,也没有任何一个成功者的范例和名言因为他的成功就可以冠冕堂皇地来训诫人。假如作者真是不畏险远,不随人止,到了那愈发瑰奇的境地,然后再来发一通惊世哲理,我们就理所应当心悦诚服地去恭顺温良地受戒了吗?仅仅因为是失败的游历就剥夺了他发言论的资格,那我们这些凡人还有多少说话写文的余地?且,按这个理,苏轼的《时钟山记》就更选不得了,选来不是更麻烦吗,赞成他的观点吧,显然他有错;否定吧,又不好把握一个尺度,怎么可以把伟大的古人这样的小错拿来给后人鄙薄呢?如此这般,我们倒真是不敢再教学了。我想,如果教师自己特别偏爱某个作者的某篇作品,也未必非选进来不可。萝卜酸菜各有所爱,教师完全有自己补充的自由度。但选文未必要选代表作者最高水准、最高立意的篇什。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能代表他哪方面的成就呢?但我和学生读它,却更有一种亲切,看到的不是叱咤风云的文豪架势,而是他作为“人”的心酸苦楚,这“普通人”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给人的感染与震撼不见得比那些宏文少。

扯远了,回来说。读傅婷婷老师此文,一时心血来潮,生出许多激动来。这激动也使我自己的文字缺少理性。但今儿不要那理性也罢。谁叫傅文中有那么多咄咄逼人的霸气呢──尽管这是以今人霸不能声辩的古人。

客观的说,对作品的解读,实在是应该允许褒贬不一的观点并存,多元才多感触。反弹琵琶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千万别以为反弹就是创新,反弹就是为学生负责为教育忧患,更不要为了反弹就从一个极端跌向另一个极端。

查看更多
【“琵琶反弹”不等于创新──就《〈游褒禅山记〉不堪作教学范文》质疑】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s://m.zidianwang.com/yuwen_xyqpijfskkyk/
上一篇: 说谎的放羊娃
知识扩展推荐
热门知识扩展推荐